攀枝花市 - 简介
地理位置 攀枝花市是中国四川省直辖市。位于中国西南川滇交界部,金沙江与雅砻江汇合处,东经108°08’~102°15’,北纬26°05’~27°21’。东北面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会理、德昌、盐源3县接壤,西南面与云南省的宁蒗、华坪、永仁3县为界。成昆铁路和108国道公路纵贯全境,北距成都749千米,南接昆明351千米,是四川通往华南、东南亚沿边、沿海口岸的最近点,为“南方丝绸之路”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。
攀枝花市 - 经济状况
攀枝花市攀枝花市是四川一座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宝库,这里有着丰富的矿产、水力和农业资源。已探明的钒钛磁铁矿储量达一百亿吨,是全国四大铁矿之一。矿石中共生的钒、钛储量,钒资源列全国第一,居世界第三位;钛资源居全世界第一位。煤的储量为十二亿吨。水力资源十分丰富,正在建设中的二滩电站,建成投产后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水电站。攀枝花市的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适于发展立体农业,粮食作物一年三熟;出产芒、香蕉、木瓜等热带水果;半山地区有发展畜牧业的优良草场;高山地区森林资源丰富,林木可采伐量达一千七百万立方米。
攀枝花市 - 行政区划
攀枝花市攀枝花市 - 自然风光
攀枝花市攀枝花市西跨横断山脉,东临大凉山山脉,北接大雪山,南抵金沙江。地势西北高,东南低。攀枝花市东部为小相岭-螺髻山-鲁南山系,中部为牦牛山-龙肘山系,西部为锦屏山-柏林山系,山脉走向近于南北。境内最高点为西北部盐边县境内的百灵山穿洞子,海拔4195.5米;最低点是东南部仁和区平地镇的师庄,海拔937米。城市区海拔在1000~1200米之间, 主要农业区海拔在1000~1800米之间。金沙江、雅砻江、安宁河、大河、三源河及其支流深嵌在山地之间,形成雄伟的川西南峡谷区。攀枝花市地貌类型复杂多样,可分为平坝、台地、高丘陵、低中山、中山和山原6类,以低中山和中山为主,占全市幅员面积的88.38%。
区内以自然山水景观为主,已建立了泸山风景区、邛海-螺髻山风景区、西溪仙一洞、泸沽湖风景区、红格温泉、黑山风景区、龙洞石林、金沙江风景区等旅游区。海子湖泊风光是区内尤为突出的旅游资源,现建立了以湖泊自然风光为主体的邛海、泸沽湖、马湖等3个著名省级风景区。在美姑大风顶、攀枝花、西昌螺髻山建立了以保护大熊猫、野牛和苏铁等动植物为主的省级自然保护区。凉山彝族火把节、红军长征纪念地——彝海、西昌卫星中心、攀枝花钢铁基地等人文景观村中外旅游者都有生较大的吸引力。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7处,亦是重要的人文景观资源。
攀枝花市 - 主要景观
攀枝花市二滩国家森林公园地处成都——峨眉山——西昌——昆明这条旅游热线上。公园规划面积达60多万亩。其中二滩库区形成的丁字型湖面15万亩,林地40多万亩。森林覆盖率可达50%以上。它包括二滩电站大坝以上,市境内雅砻江水系整个湖面第一道山脊,直至盐源县的滕桥河口.大坝建成后,形成了一个面积145公里长,总面积102平方公里,库容58亿立方米的人工湖。雄伟壮观的电站,烟波浩渺的碧湖,四周环列的青翠群山,莽莽的原始森林,湖中风光旖旎的8个小岛以及附近居住的10多个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,幽静的环境,适宜的气候,清鲜的空气,使这里成为具有旅游、探险、采风、娱乐、度假、疗养等多种功能的十分理想的旅游区。 米易龙潭溶洞风景区距攀枝花市104公里,距米易县城26公里,位于龙肘山下、安宁河滨。山清水秀,崖壁如画,四季常春,景色宜人。风景区由龙潭溶洞、龙吟峡、天然盆景园、野生植物园、龙肘山顶风光区等五个景点组成,奇、幽、秀、雅,是避寒消夏、观光游览、度假休闲的绝妙处所。 龙吟峡谷呈原始生态,溪水潺潺,瀑布迭叠,姿态各异,藤萝交织,鸟鸣声声,野花烂漫。天然盆景园石奇树雅,天然造型,非凡品可比,有极高审美价值。野生植物园40亩仙人掌绿碧,春天红花点点,夏秋金果累累,植株形态万千,藤蔓垂悬摇曳,别有韵味。龙肘山顶松涛万亩,碧草千顷,会理、米易山川尽收眼底,空阔旷达,奇石众多,一石一故事,记述边地古老奇特历史。风景区位于米易县,距攀枝花市100公里,紧傍成昆铁路和108国道,交通方便,气候凉爽,是观光旅游,探奇揽胜,度假休闲绝佳地。海塔风景区位于龙洞河源头,里米易县城36公
攀枝花市
攀枝花机场攀枝花市 - 资源
攀枝花市是一个新兴的钢铁城市。在三十五年前,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,用他那伟大的巨手指向了那地图上大西南的,一个有金沙江和雅龙江混合初的一个微不足道的一个小小的地方——三十五年后,那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成了我们祖国十大钢城。攀枝花的矿产资源丰富,水利资源优良,为世人称为聚宝盆。除了这些,还有优美的环境,在雅龙江上我们建立了举世闻名的二滩水电站,在三峡未建成之前,它将是我国最大的水电站,也是目前亚洲第二大的!攀枝花现有被植物界称为活化石的苏铁,世人常说铁树开花,哑巴说话。那么,在攀枝花你将会看见无数的哑巴在说话。攀枝花又称为太阳城这里阳光明媚,光照时间全年在300天以上,又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城和桥城,由于攀枝花是一座山城,城市就建在金沙江的两旁,所以在金沙江上建起了很多桥梁,形状各异。
枝花是全国唯一一座以花命名的城市,始建于1965年共和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城市之一,位于四川省西南部金沙江与雅砻江汇合处,以资源开发的累累硕果闻名世界。是我国重要的钢铁、能源、钒钛基地,被誉为“富甲天下的聚宝盆” 、中国西部工业明珠。 攀枝花位于四川省西南部,地处金沙江,雅砻江交汇处,是一座以钢铁、能源和钒钛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 攀枝花市属以南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,具有夏季长、温度日变化大,四季不分明,气候干燥、降雨集中,日照多,太阳辐射强,气候垂直差异显著等特征。河谷地区全年无冬,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0℃以上。气温年较差小而日较差大,年平均气温19.0℃~21.0℃。年≥10℃的积温6600~7500℃。全年日照2300~2700小时。年总降水量760~1200毫米,全年分干、雨两季,降水量高度集中在雨季(6~10月),雨季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90%左右。从河谷到高山具有南亚热带至温带的多种气候类型。 攀枝花市丰富的光、热资源为农业生产等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。由于气候呈立体性分布,因而适宜热带、温带等多种植物生长。粮食、蔬菜、甘蔗等不但产量高而且质量好,全年可种植番茄、辣椒等喜温蔬菜。同时还具有发展香蕉、石榴、葡萄、芒果、番木瓜等热带、亚热带、温带水果的条件。 攀枝花座落在川西南,金沙江和雅砻江交汇处,地型以中山地貌为主,面积7423平方公里,民族36个,98万人口,其中城镇人口52万。1965年建市,辖东区西区仁和区盐边米易县。1986年对外开放。 气候独特,攀枝花以南亚热带为基带的岛状主体气候著称。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20摄氏度,年
攀枝花市攀枝花市 - 钢都
攀枝花市中国重要钢铁工业基地之一,四川省最大钢铁工业城市,有四川“钢都”之称。省辖市,攀西地区经济中心。原称渡口市,1987年改称现名。位于川、滇交界边缘山区,成昆铁路由市境经过。本市系为开发攀枝花矿藏资源而于1965年开始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。建市初期由云南的永仁、华坪和四川的会理、盐边 4县的部分乡(村)析置。现辖3区和米易、盐边2县。面积7434平方公里,人口90.84万;其中市区2585平方公里,人口56.24万。攀枝花市地处金沙江河谷地带,海拔1000~1300米,属南亚热带干燥型气候。由于地形闭塞,热量不易散失,形成干燥、炎热、昼夜温差大的特点。年均温20.6℃,10℃以上活动积温7500℃,是四川热量资源最充沛之地。降雨集中,年降水量约800毫米。日照充足,年日照时数约为2800小时。河谷中可见香蕉、番木瓜、芒果、菠萝等亚热带水果和攀枝花、红栋子、木蝴蝶等热带植物。尤以春季盛开的攀枝花颇具特色,故名攀枝花市或攀枝花钢铁基地。
攀枝花市 - 历史沿革
攀枝花市 攀西裂谷一带地方是人类最早活动的一个区域,也是原始人群南北迁徙、东西交往的走廊。这里的人类活动,最早见于文字的有:《山海经·海内经》关于黄帝长子昌意降居若水(今雅砻江下游及其与金沙江汇合后的一段河道),并生帝颛顼的神话;《尚书·周书·牧誓》关于居住在这一带地方的髳、微、濮人参加武王伐纣的传说。按《禹贡》分区,市境古属梁州。周代,地随梁州并入雍州。周慎靓王五年(公元前316年),秦灭蜀后,《史记正义》说:“蚕丛(蜀)国破,子孙居姚嶲间(包括市境一带地方)。”周赧王三十年(前285年),秦惠文王派蜀守张若取笮及其江南地,最早在这里设置过郡、县,“至汉兴而罢”。汉元光六年(前129年),汉武帝刘彻派司马相如招抚嶲夷,“西至沫(大渡河)、若水,桥孙水(安宁河),以通邛、笮”。西夷归附后,汉朝又曾在这里“置一都尉,十余县,属蜀(郡)”(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)。秦代和汉元光年间两次于此设置的政区,辖有市境。
汉武帝为开拓西南边区和改善从西南通往国外的商道,于元鼎六年(前111年),遣军征讨,杀邛君,诛笮侯,平定劳浸、靡莫,降服滇国,击败昆明部落,在今攀西至云南楚雄境内,设置了越嶲郡及下属的15县。今米易安宁河西山地(以下简称河西地)属邛都县境域。安宁河谷以东地(以下简称河东地)为会无县辖区。今盐边县西境(即原大坪子,以下简称大坪地)是遂久县领地。盐边其余地方及原划归市属的金沙江北地(以下简称江北中部地)为大笮县境。原会理县红格地方(以下简称江北东部地)是三绛(后讹为缝)县的部分区域。原华坪县的巴关河一带地方(以下简称江北西部地),为姑复县辖境。今仁和区金沙江南各乡地(以下简称江南地),属于蜻蛉县。西汉确定的这种隶属关系,历经王莽新朝、公孙述成家王朝,直至东汉,均未改变。三国蜀汉,将大笮并入定笮,又割越嶲郡之姑复县、蜻蛉县入益州下新置的云南郡建制。市境除江北中部地改属定笮县外,余仍旧制。遂由原一郡七县之地,变为两郡七县之境。至西晋,三绛并入会无,姑复并入遂久。又以益州过大,分其原辖的南中四郡,另立宁州,云南郡转隶于宁州。之后,宁州废而复置,并划越嶲郡由其管辖。市境江北东部地改属会无县,江北西部地转隶遂久县,由益州两郡六县属地改为宁州两郡五县辖境。到了东晋,桓温灭成汉后,在复西晋之旧的基础上,越嶲郡东晋宁康元年(公元373年),前秦势力向南扩张,占领了东晋的益、宁等州,淝水之战前秦失败后,即于东晋太元
攀枝花市隋初,仍置严州,旋改称西宁州、嶲州,复为越嶲郡。废北周所设严州五郡,另置五县为越嶲郡属县。市境大坪及江北中部地仍归定笮镇节制,河西地属可泉县,河东地及江北东部地为新置的会川县辖区。江北西部地及江南地,仍为爨氏控制。唐朝大力经略西南,改越嶲郡为嶲州,置都督府,再改州为郡,依旧都督府。越嶲郡共领九县,市境河西地为西泸县境,河东地为会川县辖区,江北东部地隶于和集县,大坪、江北中、西部地在一度为牢州及松外、寻声县境域后,改属于昌明县。唐以越嶲为基地,政治招抚和军事征伐并用,恢复宁州,改称为郎州、戎州,又设姚州于弄栋川,并皆置都督府。市境江南地,初属西濮州的蜻蛉县辖地,后为西利(微)州十部县境域,并转隶于姚州。唐天宝九年(750年),南诏地方割据政权占领姚州,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(757—758年),又进据嶲州,今米易,当时名诺赕,隶于会川都督府清宁郡。盐边县境内有松外城,是剑川节度香城郡的辖区。江北西部地是剑川节度善巨郡的境域。江南地则属弄栋节度控制区。之后,继南诏统治这里的大长和、大天兴(兴源)、
攀枝花市
攀枝花市攀枝花市 - 文物考古
攀枝花市青铜时代的代表性文化遗存是各种类型的青铜制品。在攀枝花所辖的盐边、米易和仁和,先后收集到近20件青铜器。它们多数出土地点明确,为古代墓葬之随葬品。发现的青铜器大都是生产、生活中的实用器物。可分三大类,兵器类有:铜剑、铜矛、铜戈、铜钺;工具系:铜斧、铜刀、铜锄;装饰品类仅见铜手镯。其中兵器数量最多。青铜器的冶铜铸制工艺成熟,纹饰特征突出,显露出十分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。器形90%与滇西地区青铜器类似,文化面貌一致,表明活动在攀枝花的山地民族同滇西主体民族系同一民族集团成员。少数有明显蜀文化特征的青铜器,系受蜀文化影响产生的仿制品。这批距今2000多年(相当于中原战国——西汉时期)的青铜文化遗存,确立了攀枝花青铜时代历史。文化内涵出现不同文化因素交汇现象,反映了古代滇西与蜀地民族长期存在的经济、文化交往,也是滇、蜀古道沟通的重要例证。因之,在金沙江中游青铜文化研究上有着重要作用
